史料 (一)
——《綏遠通志稿》中關(guān)于一中的史料
光緒二十九年秋,古豐書院改為歸綏中學堂。七廳儒學暫仍舊制,至宣統(tǒng)元年始裁撤。
古豐書院,自光緒二十七年秋,改定月考課程,廢止八股文、試貼詩。以經(jīng)義史論及時務策出題課士,并遵照新定學堂章程,就書院擴充齋舍,招生肄業(yè)。二十九年九月,歸綏道樸壽就古豐書院地址款目,改設歸綏中學堂。事屬草創(chuàng),規(guī)模狹小,僅收學生三十名,即以舊有院長為堂長,由道署派員督辦。三十二年,歸綏道胡孚宸到任,自兼督辦,大加擴充,而歸綏中學堂之始基以奠,本省學校,實權(quán)輿此。書院既改學堂,月課之制,仍舊舉行,所以體恤寒士也。至三十一年底歲科考場停止。宣統(tǒng)元年最后撥貢試場后,七廳儒學始奉裁。蓋為本省學務結(jié)束舊制,開始新制之時期也。當中學堂開辦后,并于中學內(nèi)附設師范學堂,以養(yǎng)成小學之師資。附設模范高等小學堂,以作各廳辦理小學之表率。而歸、薩、托、和、豐、寧、清、五、興、陶各廳亦皆成立初、高等小學堂,或就舊有義學改設,或則籌款創(chuàng)設。惟武川、東勝以地理風氣關(guān)系,從緩興辦。蓋自歸綏創(chuàng)設學堂以來,中學由道署直轄,各廳小學在歸綏道責成下,由廳員承辦。惟中學創(chuàng)始之時,七廳儒學尚未裁撤,官學到任,以新學方興,對于舊所管理,幾于無事可辦,每由道署函聘主授中國之國文、修身學科,以調(diào)劑之。光緒末年,綏學雖在草創(chuàng),而氣象至為蓬勃,中學則慎重師資,各科教員皆極一時之選,寬籌基金,至十數(shù)萬之巨。各大廳如歸、薩、豐鎮(zhèn),則改良私塾,推廣鄉(xiāng)學,亦均積極進行。
案:觀察胡公在任五年,于興辦歸綏學務,厥功甚偉,籌集巨額基金,發(fā)交各縣商生息,復購置學田三十余頃,次第拓展?;碇蒙?。而對于中學學生,朝夕督課維勤,每遇課期,親身較閱,仍進諸生,口講指畫,娓娓不倦。時捐廉俸,給獎高才生,以資鼓勵。各廳員辦理學務不當或不力者,則札飭詳撤不少貸。故在當時各廳同、通各官,均視辦學為考成之最要,兢兢奉行,罔敢懈忽。凡所以恢宏其規(guī)制,鞏固其基礎(chǔ),使綏省后來教育日見進展者,皆其力也。公嘗于中學講室前刊制一聯(lián)曰:重譯共軌文,異學分岐,愿多士勿忘國粹;十室有忠信,及時思奮,雖邊地豈乏人材。其辦學之精神意志,可概見矣。